关于我们
免费追款骗局遭曝光 警惕新型诈骗陷阱守好钱袋安全
发布日期:2025-04-02 23:39:13 点击次数:160

免费追款骗局遭曝光 警惕新型诈骗陷阱守好钱袋安全

近年来,以“免费追款”为噱头的新型诈骗手段频繁出现,不法分子利用受害者急于挽回损失的焦虑心理,通过伪造身份、虚构服务等手段实施二次诈骗。以下是这类骗局的运作模式、风险警示及防范建议:

一、新型追款骗局的常见手法

1. 伪装专业机构,虚构服务能力

诈骗分子自称“专业追债公司”“法律援助团队”或“黑客技术团队”,通过伪造、虚假成功案例(如PS转账记录)或冒充律所、反诈机构工作人员获取信任,声称能通过“特殊渠道”追回被骗资金。

2. 以“前期费用”为名收割钱财

要求受害者支付“手续费”“解冻费”“保证金”等费用,甚至诱导受害者通过网贷平台借款转账。一旦费用到账,立即失联或继续以“操作失误”为由追加费用,直至榨干受害者。

3. 利用技术手段伪造证据链

例如,发送虚假的“资金追回进度截图”或伪造法院执行文书,让受害者误以为追款即将到账,从而放松警惕继续转账。

4. 精准渗透社交圈层

通过混入受害者所在的反诈互助群、校友群或社交媒体评论区,以“过来人”身份私信推荐“追款服务”,利用群体信任感实施诈骗。

二、受害者的典型心理陷阱

  • 急于挽回损失:受害者因迫切希望追回被骗资金,容易轻信“快速追回”承诺,忽略风险。
  • 信息不对称:缺乏法律知识,误以为只有通过“非正规手段”才能追款,对合法诉讼程序存疑。
  • 侥幸心理:部分受害者明知可能受骗,仍抱“赌一把”心态,认为小额费用可换取大额回报。
  • 三、防范建议与合法维权途径

    1. 警惕“免费追款”陷阱

  • 任何要求先付费的追款服务均属高风险,正规法律机构不会在追回前收取费用。
  • 拒绝通过非官方渠道(如个人微信、陌生链接)进行资金操作,谨防信息泄露。
  • 2. 通过合法途径维权

  • 民事诉讼:如涉及高利贷或超额利息,可通过法院起诉要求返还(依据《民法典》第680条,超过LPR四倍的利息可追回)。
  • 刑事报案:保留转账记录、聊天截图等证据,向公安机关报案,配合调查资金流向。
  • 3. 强化信息核验与反诈意识

  • 核实追款机构资质,通过官方平台查询律所、调解组织备案信息,避免轻信网络“野生”服务。
  • 学习反诈知识,关注公安部门发布的诈骗预警(如虚假征信、冒充客服等衍生骗局)。
  • 四、典型案例警示

  • 二次诈骗:有受害者因在社交平台发布被骗经历,被诈骗分子私信诱导支付“追款服务费”,导致二次损失。
  • “解债”骗局:重庆某团伙以“解债”名义非法集资14亿元,谎称通过抵押资产清偿债务,实则资金链断裂后卷款跑路。
  • “免费追款”骗局本质是利用受害者心理弱点的二次收割。保护钱袋安全需牢记:不轻信非官方承诺、不支付任何前期费用、不泄露个人信息。如已遭遇诈骗,应第一时间报警并保存证据,通过法律程序维权,而非寻求“捷径”。

    友情链接: